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同城爆料

主题: 夹江传统手工造纸的发展故事,你知道吗?

  • 小编——小李
楼主回复
头像装饰卡
论坛达人论坛达人
  • 阅读:3933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17/7/15 10:17:16
  • 来自:四川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夹江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嘉定大绸店张柏林1909年摄


清代造纸业发展迅猛。明末清初,福建刘氏家族移民到峨眉,带来了新的手工造纸技术,其后传授给峨眉、夹江、洪雅三县纸农。三县多竹,以竹为原材料的造纸业得以大发展,而夹江县表现更为抢眼,嘉定造纸主产地也转移到了夹江县。嘉庆《夹江县志》载:“水竹、白甲竹,邑资以为纸,而白甲竹优良。”明确提到了竹纸。嘉庆时夹江知县裴显忠诗道:“寄语夹江诸父老,竹麻蜡树好扶持。”可见造纸业和白蜡业已成为夹江重要产业了。 


  民国《四川手工纸业》载:“至逊清中季,渐能制造较佳之书写用纸。以后逐渐进步,光绪年间,已可造优良之纸。”“造纸技术甚精,川省其它各区无出其右者”(《四川手工造纸调查报告》)。康熙《夹江县志》载:“竹纸精粗大小皆备······售之下南、川东等地。精者用作书笺,粗者用作神楮。”即生产“书笺”(书写纸)的同时,还生产供民间丧事用的“冥纸”。 


  康熙二十二年(公元1683年)起,“方细土连”,上贡朝廷,用于皇室家族。乾隆四十一年(公元1776年)起,又有“长帘文卷”纸开始上贡朝廷,专用于清朝科举考场。显然,夹江竹纸中高档纸的品质已得到国家认可。 


  其生产也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,从事造纸业的农户称为槽户,分为河东、河西两区。民国《夹江县志》载:“造纸之家……东边(即河东)认解科场长帘文卷纸,由大宪发下少数银两,照来帘样定造纸十余万张,方细土连一万余张。河东大纸户即造高阳、对方、水纸、土连各样大纸;河西小纸户即造印纸、川连、贡川小纸。”河东槽户生产高档纸,河西槽户生产低档纸。在乾隆年间,仅“贡纸”和“科考用纸”每年就要生产11万余张。故同治《嘉定府志》载:“今郡属夹江产纸,川中半资其用。” 


  槽户工作极为艰辛。道光十年(公元1830年)《蔡翁碑叙》载其生产流程道:“砍其麻,去其青,渍其灰,煮以火,洗以水,舂以臼,抄以帘,刷以壁。纸之法备,纸之张成。”民国《夹江县志》)载:“造纸则更甚于耕织也……工作之苦,莫过于造纸之家,经过手续之繁,亦莫过于造纸之家……惟造纸之家,不分春夏昼夜,亦不分老幼男女,均各有工作,俗呼为和家闹。”是为全家总动员的家庭作坊。 


  晚清,夹江县于1907年新办了新式造纸厂(《四川官报》)。但传统的手工造纸仍然十分普遍。 


  丝绸以乐山县为著,乐山县则以苏稽为主产地。清代前期,丝绸业便已蓬勃兴起。同治《嘉定府志》载:“有宽至二尺余者,曰贡绸;其不及二尺者,曰土绸,土绸之佳者,俗谓之邓阳绸。”“邓阳绸”即苏稽邓、阳两家作坊所织之绸,故名。“邓阳绸”又名“邓阳苏绸”“嘉定上方绸”,以之为主的苏稽所产丝绸就是著名的“嘉定大绸”。 


  嘉定大绸初以柞(柘)蚕丝做原料,后改用桑蚕丝。采用传统“水织法”(织造时,要连续刷水,不让织口发白)以木机织成。该绸紧密挺括,色泽鲜艳,透气凉爽,一袭在身,轻爽舒适,故成为嘉定重要的外销产品。 


  嘉定素丝即“黄丝”,也是主要的外销产品。明《嘉定州志》载州城集市道:“丝市,大什字。”证明了明代乐山城中丝产品交易的盛行。同治《嘉定府志》另载:黄丝,“其粗者谓之大夥丝,专行云南,转行缅甸诸夷。诸夷人货自云南,斩切如茸,持以去,不知所用也。”切丝为茸作何用?这成了乐山丝绸史上的一大谜团。 

来源:三江都市报

 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微信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