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同城爆料

主题: 惊!外地人眼中的夹江是这样的?

  • 小编——小李
楼主回复
头像装饰卡
论坛达人论坛达人
  • 阅读:42827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20/12/22 10:00:26
  • 来自:四川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夹江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每年

都会有无数游客

从全省,全国乃至全世界来到乐山夹江

那么在他们眼中,夹江究竟是怎么样的呢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首次见乐山,是浮光掠影的幻梦。

第二次会晤,能解读它的內涵吗?

.1、乐山也有石窟?眼见为实

「千佛岩」石窟密集分布在青衣江边陡峭的崖壁上,共162窟、石刻造像2470多尊,故称之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
这些摩崖造像略早于乐山大佛,凿于隋,兴盛于唐,延及明、清。与乐山大佛不同的是,此处的摩崖造像,是由民间自发镌造的,内容与艺术形象,更加丰富多彩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
石窟精华处入口,开始穿越之行……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
石窟梯口处,回眸最美,恰有一身影入镜,补捉……

这段石阶是秦汉古栈道遗址,直接开凿在岩基上,共108步,它历经千年雨雪,依然保存原有样貌,凹凸磨损的痕迹,展示着古老风月,这段沿江道路是史上知名的「嘉阳驿路中的千佛岩栈道」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
石壁上,刻有「五兀书院」四字,字体苍劲古朴。据说,明朝有位吏部郎中张庭,別号五兀山人,为人持正秉公,革新吏治,后遭到诬陷中伤,罢职回夹江故里,办有「五兀书院」,后人为纪念而题刻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
千佛岩的石窟区域,不仅给游人欣赏之路,也是在地民众的便行之路!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
「古泾口」就是「泾口」,名称始于秦。

公元前316年,秦惠王派兵灭蜀,为巩固新地区的统治,便「移秦民万家实之」。

秦民来自陕西省关中平原的泾水流域,徙居蜀地,念念不忘故土,迁入夹江境内后,思念家乡「泾水」,并视青衣江如泾水,便以「泾口」名,来称新居地,只是加个“古”字。

石壁「古泾口」三字,字体雄浑有力,是明代张庭题刻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
对千佛岩佛像的保护,历代从未停止,清代县令在千佛岩镌刻了「禁止上下一带开厂打石如违严究」的文物保护禁令,这是千佛岩最早的文物保护官方告示.....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
在此,必提的是「东风堰」,位于夹江县境内,是四川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。

东风堰流经「千佛岩摩岩造像景区」,构成动静相依的历史走廊,治水碑刻与石窟造像并存,深化灌溉文明与文化的内涵。

如图所示,即是为了不损坏佛像与题刻,开凿山洞,让堰水沿岩脚穿山而过……可谓奇景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
石窟处,山岩前伸突出,宛如棚盖,岩腔宽阔,这种地貌俗称「洼岩腔」,古人命为「月浪厂」,刻有三大字于此。据说,“厂”字应读“hàn”,是指山边岩石突出覆盖处,人可居住的地方。

石窟文化,精秀清雅,令人崇拜,苍桑的刻痕,传达了前人的礼佛之心,更为后人留下了瑰宝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
出口处,见一老伯爽朗的笑容,拉车上摆着自制传统的麦芽糖,为了想领略古老的买卖形式,便称了一些。只见他右手拿起小榔头,左手拿着直细钢条,敲打白色麦芽块,取下一小块后,再予细琢轻扣,最后放入袋里,斤两秤之,完事。

沒见过推敲的景象,沒尝过白色固体的白芽糖。

千年石窟前,乐趣初试,为记......

2、晴空万里,追赶太阳底下的影子,御风前行……

前往夹江的「大千纸坊」……招牌之意,莫非与大师张大千有关?首先科普一下,夹江造纸的历史……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
渊源可追溯到唐代。

以产竹闻名的夹江,唐代后期成为“竹纸”生产基地。宋代,夹江竹纸已广泛用于印刷行业。元、明时期,夹江造纸技术已具规模。

康熙初年,夹江的“长帘文卷”和“方细土连”二纸,经康熙亲自试笔后,被钦定为“文闱卷纸”和“宫廷用纸”。

其时,夹江纸名声大噪,每年定期送到京城供科举考试和皇宫御用,各地商人云集夹江,争相采购。夹江自古享有「蜀纸之乡」的美誉,是千年手工造纸之地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
纸坊生产的纸,自古以来,为文人专用,坚守古老制法,在时代冲激下,传统反显得历久弥新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
造纸工序繁多,最終历经沤、蒸、捣、抄15个环节、72道工序。

图片是到了「抄紙」阶段,两手握住竹帘,放进浸泡纸纤维的浆池中,前后左右一晃动,一层纤维就上了帘,待纤维均匀附着在竹帘上时捞起,再置一旁将湿纸轻揭而下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
湿纸张成型后,必须晾干,但不是晒太阳,而是靠师父用大刷子,把它服贴在有热能的冷焙墙上,不一会儿,就能干燥撕下烤纸,切边折叠整齐。完成「烘干」程序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
跟随当地人,穿越一片竹林,似乎是要去一个神秘的地方?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
指示牌上写着「张大千寓所」?

纸坊主人介绍说;右边竖立清末民初的晒纸石墙,就是当年张大千晾纸的地方!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
循径而上,一座完整的四合院矗立眼前。「大千纸坊」的牌匾,说明此院与张大千的连结,非比寻常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
张大千当年的肖像,挂在墙上明显处。纸坊主人在此敘述了一段陈年往事……

1937年,四川成了抗日大后方。1939年秋,寓居成都的张大千,急于筹措去敦煌的纸张、颜料。

1939年冬,张大千来到夹江,找到当地造纸很出色的石子清师傅,共商纸张的工艺改良,重新拟定纸浆比例。张大千寓居于此一段时日,一起研究造紙方法,制定尺寸,并在纸的两端印有「大风堂造」。

1940年春,张大千二度来到夹江,验收石家作坊所制之纸。经过改良,画纸拉力增强,浸润性好,书画皆宜。

不久,他带着夹江纸去甘肃敦煌,进行大规模的临摹工作。

经过两年半的辛苦劳作,共临摹南北朝、唐、五代绘画作品276件。这批艺术品先后在成都、重庆展出,轰动一时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
屋內陈设一张古意盎然的木床,旁边一叠叠的纸堆放着。据说,这就是张大千在此地的睡床。

1983年,为了纪念张大千先生,夹江县人民政府把夹江优质书画纸,命名为「大千书画纸」。

1994年,政府把张大千先生当年指导造纸时,寓居过的石家造纸坊,命名为「大千纸坊」,并宣布对游人开放。

光影如逝,幌见大師身影在桌前,振笔疾书,灵思泉涌,画下一幅幅珍貴的墨宝。

偶访宝地,再听闻夹江纸的人文故事,突有心灵归属之感??

字画是中华民族之魂,而纸张是字画的承载物,千年以来,古法造纸,日新月异,除了传承「蔡侯纸」的精髓,并因需求而改良,故有了夹江纸。质地绵韧、不蛀不腐,润墨强效,宜书画,故与安徽宣纸,并驾齐驱,被誉为「国之二宝」。

2006年,夹江竹纸制作技艺,成功申报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千年古文化,得此至高荣誉,实是民族的骄傲。一页纸,几行字,一张纸,几笔丹青,心灵正与千年圣贤对话着??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来源:哒哒君的视野

 
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微信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