艺术来源于生活 作品成就于感动
——访谐剧“一个也不能少”主创孙建宏
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5月17日下午,历时3天的乐山市首届原创曲艺节目大赛在市新又新大剧院落下帷幕,我县文联代表队演出的谐剧《一个也不能少》获得一等奖。此剧由夹江县戏剧曲艺家协会创作,省曲艺家协会会员王立瑚出演,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孙建宏编导。为此,我们采访了孙建宏老师。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记者:怎么写出的这个作品?
孙:习总书记说过:“一切有价值、有意义的文学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,都应该反映现实、关照现实、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,回答现实课题。 希望大家立足中国现实,植根中国大地,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,把中国精神、中国价值、中国力量阐释好。”作为一名社会文艺工作者,反映人民生活,讴歌新时代,奉献主旋律、正能量且思想性、艺术性、观赏性俱佳的作品,是我们应尽的责任。
记者:这个作品是“命题作文”吗?
孙:是也不是。2020年8月18日。青衣江暴发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,木城镇太平村4社决堤100余米,洪水穿过整个木城镇,给当地人民群众的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失。3天后,县委宣传部、县文联给我们通报了这一信息,剧协5名会员就主动要求到灾区采访。应该说是党委的安排和作为社会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觉所驱使。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网上所载木城受灾后照片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记者:在灾区你看到哪些令你写出这个作品?
孙:看到灾区群众强忍悲痛,清除满屋淤泥、垃圾,晾晒被洪水浸泡的棉被衣物,我们为他们竖起拇指;看到外地归来的儿女和父母在露天支起锅灶的团聚,我们为他们祝福;听到许多公务员、社区干部、公安干警、解放军、消防官兵抢救伤员、转移财产、解救被困群众的动人故事让我们感动;看到镇党委、政府统计损失,谋划灾后重建的积极行动,让我们看到灾区的未来......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记者:我县在洪灾的当年就编辑了一本抗洪救灾专集,怎么没有见到你这个作品?
孙:我暗暗发誓,一定要写个东西出来表现这个重大事件。可是,戏剧作品和诗歌散文等纯文学作品不同,它不单要抒发情感,更要讲述故事,塑造人物,要有矛盾冲突,即要有一定的戏剧性,才好看,观众才看得下去。从何入手,用什么舞台样式更好地表达这个题材一直纠结着我。当我写完这个谐剧时,抗洪救灾专集早就付印了。此剧在2021年分别发表在“戏剧家”“乐山群文”杂志上。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记者:老支书的故事可有生活原型?
孙: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。艺术来源于生活,但生活不等于艺术。故事虽源于采访,但也有部分虚构。因为老支书的形象是灾区人民和抗洪救灾大军形象的一个浓缩。她既是一名老党员,也是一名普通群众;她顽强坚定,临危不惧,但也儿女情长,甚至声泪俱下;她既是一个救灾者也是一个受灾者。她必须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,才能使观众信服,才能有艺术感染力。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记者:这个作品故事简单,但很完整,很感人。
孙:对。评委对这个作品也是如此评价。故事很简单,即老支书在暴雨中劝退、疏散三位被困群众后,自己的房子却被决堤洪水冲毁,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,她发出了“只要我们雄起,生活重新来过”的铮铮誓言。”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,饰演老支书的演员王立蝴非常刻苦敬业,每次排练到最后高潮部分都要流下眼泪。观众从这个艺术形象身上看到了一部抗洪救灾动人的画卷。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记者:为什么想到用谐剧来表达?
孙: 四川谐剧为王永梭大师1939年在江安县首创,代表人物为著名戏剧家沈伐及弟子叮当(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、省文联副主席、省曲协主席)和著名影视演员王迅。“一人独演,独演一人,彻底虚拟”是其艺术特色。我是沈伐老师的徒弟,也在舞台艺术领域滚打了几十年,觉得谐剧形式表现会更好些,从剧场效果和获奖情况看,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。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记者:下一步怎么打算?
孙:本次大赛是为迎接即将在乐山市举办的中国曲艺节热身,也是当前全市曲艺整体水平的一次大检验。演出形式多样,谐剧、相声、评书、车灯、金钱板、快板、金钱棍、盘子、清音一应俱全。我们将继续打磨这个作品,争取更好的成绩,争取把它登上更大的舞台。